政府工作报告近40次提及“创新”,并将其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深度结合,符合我国总体发展诉求,是促进新增就业的关键,是激发新动能、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是保障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量持续作压舱石的关键。
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三大城市目标,是我国政府在城市领域实施的重大创新。
历经五年的努力,中国从学习了解国外做法到一跃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大国、世界智慧城市创新的主试验场和世界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产能市场,得到美国、新加坡、欧盟和金砖成员四国等的高度关注。
智慧城市发力应严格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结合自身发展阶段,从8个支点予以巧干、实干:
经济韧性与城市韧性
韧性,最早由加拿大知名生态学家Holling于1973年提出,是指系统能够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并且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经济韧性是指经济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并且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国外正在推动以空间规划为代表的弹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计的创新,特别是联合国减灾署、澳大利亚政府等国际组织和政府等正在推动“韧性城市”从科学认知到主动实践的创新。
我国在五化协同推进中,特别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生态为突出表现的城市体系的常见脆弱性快速显现,有的隐性脆弱性也通过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交叉技术等在陆续被揭示。
城市巨系统的脆弱性链条、斑块和覆盖面都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局部和系统性风险、空间功能和结构性不足、跨界脆弱性叠加耦合不确定性等,正在通过城市内涝、交通拥堵、灰霾和高房价等典型现象表现出来。
汲取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我国亟待将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理念与实践,充分对接到城市治理与规划实施之中;与此同时,国外已经涌现大量关于韧性城市的测评方法和实践操作,而国内则相对匮乏,城市的“阵痛”斑块需要得到感知和响应。
“我国完全有能力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服务保障城市韧性增强的韧性城市发展战略,并制定顶层设计方案,统筹协调各部门,围绕反映脆弱性的核心问题开展联合政策设计,推动地方实践,提升城市应对和适应结构和功能性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统筹规划韧性增强建设所能够开发的刚性产能,对宏观经济面起到有效的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对接上城市的真正痛点。